陳奕迅是當代華語樂壇的歌神,甚至已經(jīng)提前成了一個傳奇。但很多人可能沒想到的是,陳奕迅從走紅到迅速邁上第一個巔峰,其實都是在香港樂壇、用到華語樂壇處于一個最低谷的時期完成的。而能夠讓陳奕迅逆流而上的,只能有兩個原因,一個是實力、一個是對音樂的信仰。
其實演唱會就是一個考量歌手魅力的最好舞臺,有些歌手雖然人氣很高,但演唱會的票房卻不見得有多好,甚至很多演唱會的現(xiàn)場,經(jīng)常會出現(xiàn)冷場。這個時候就可以反襯出陳奕迅的魅力,因為陳奕迅的演唱會,從來不會冷場。從 Duo到Eason's Life再到Another Eason’s Life,陳奕迅的演唱會一直就是一場場的的萬人K歌大會,每個人都會在這中間,找到能夠共鳴的旋律,并通過這些旋律通向自己的記憶。陳奕迅的演唱會,不靠粉絲而靠金曲。
陳奕迅不僅只有過去的金曲,他的魅力還在于他在不同的時期,總會有不同的金曲,比如這次的新單曲《I Do》,質(zhì)樸簡單的一句以婚禮誓言命名的歌名?!禝 Do》無疑是一首感性的作品,但這首作品卻并不是一時的感觸。它其實有兩條主線,一條是相愛,一條是永恒。相愛是情歌領(lǐng)域永恒的主題,各種真真假假、死去活來的戀愛,更是被創(chuàng)作人想著法兒調(diào)配,用來感動歌迷、感動市場。
和中國傳統(tǒng)文學(xué)甚至影視劇,喜歡那種大團圓的結(jié)局不同,華語樂壇的很多情歌,往往喜歡走悲情路線,放到時空的領(lǐng)域,更多的是以遺憾、懊喪、悔恨為結(jié)。比如《那一場風花雪月的事》、《白樺林》、《一場游戲一場夢》、《當愛已成往事》、《我這個你不愛的人》等等等等。也許這樣的主題,因為悲情和痛點更容易刺激聽者的五官,但現(xiàn)實中的愛情,難道完全都是這些負能量了嗎?